星洲日報/大都會‧2009.07.12
15年前,剛升上中學的周虹伶在閱讀了捐贈器官的文章後,就做出要捐贈器官的決心;15年後,周虹伶通過互聯網知道14歲的李安祺需要肝臟後,正式踏出捐贈器官的第一步。
從決定捐肝後,周虹伶從醫生口中知道其身上會留下難以磨滅的“馬賽地疤痕”,但她沒有因此而退縮,反而更勇敢地堅持這個念頭。
後來,在朋友鼓勵下,周虹伶萌起要把捐贈器官的心路歷程紀錄下來的念頭,有關書籍將在明年推出,希望藉此鼓勵更多人加入捐贈器官行列,把器官捐贈給有需要的人。
周虹伶在踏出捐贈器官第一步後,希望可以通過自身經歷來勉勵更多人填寫捐贈器官卡,以協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。(圖:星洲日報)
愛閱佛書
自修爪哇語
周虹伶在吉隆坡出生,由於父母都是上班族,所以她從小被寄養在親戚家,直到父母在她4歲離異後,她就住在安順的姑媽家。
由於姑丈是基督徒,所以周虹伶從6歲開始就隨姑丈到教堂去,但這也沒有影響她是佛教徒的信仰觀念。
升上中學時,周虹伶加入佛教會,並開始翻閱佛教書籍。她通過佛教會內的佛教刊物開始認識佛教,也體認到佛教不只是燒香拜拜,加上她從刊物中得到鼓勵,所以她趁華文課到圖書館自修的時段自修爪哇語。
在短短的一年內,周虹伶學會看和寫爪哇字後,也通過互聯網的便利閱讀經翻譯的可蘭經,開始嘗試理解回教教義,並在進入學院求學時連續4年隨同馬來同胞進行齋戒,直到後來因胃部不適後,才在親友勸阻下停止齋戒。
隨著認識商人阿納斯朱比迪後,周虹伶對阿納斯能掌握多種語言,通曉英文、國語、福建話及少許淡米爾文的本領感到佩服,也開始學習淡米爾文,要更拉近和印度朋友們的距離。
年幼的周虹伶(後左2)雖常常出入教堂,卻沒有成為教徒,選擇皈依佛教,法名偉義。(圖:星洲日報)
啟發更多人
響應捐器官
中學時期,周虹伶在閱讀佛教書籍時,發現一個和尚以“捐贈的喜悅”主題寫了一則文,其中提到捐贈器官,讓她也想仿效,於是就在諮詢父親意見後,填寫願意捐贈器官的表格。
那時候,周虹伶也參與扶少團,並在主辦捐血活動時,順便推廣填寫捐贈器官表格。周虹伶才發現,很多人都不知道捐贈器官的存在和其作用,於是她就不時趁機會推廣捐贈器官卡,讓更多人加入願意捐贈器官的行列。
沒想到在填了捐贈器官表的多年後,周虹伶居然在因緣巧合下接到求助信件,她坦言在捐出器官前也面對害怕和憂慮,但她最終一一克服,總算圓了她要助人的心願。
手術後,周虹伶在家休養了一段頗長的日子,除了趁機調養身體外,也沉澱思緒,向未來出發。
青年船計劃
改變人生
中學畢業後,周虹伶到吉隆坡報讀資訊系統科學課程,期間受邀參與電視台BICARA SISWA清談節目,因說得一口流利的國語而被大馬電視台相中,在2002年至2004年主持《大馬早安》(SELAMAT PAGI MALAYSIA)節目。
2003年期間,周虹伶在機緣巧合下,經過重重過關斬將的難關後,和27個青少年代表馬來西亞參與“東南亞青年之船交流計劃”
(Ship for Southeast Asian Youth Programme),擔任大馬青少年大使,到新加坡、雅加達、曼谷、馬尼拉和日本去進行文化交流,體會不同國度的民情風俗。
由於當時還是《大馬早安》主持人,所以周虹伶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嘗試和電視台連線,讓觀眾知道她的去向。
長達兩個月的東南亞青年船計劃改變了周虹伶的人生,也成為影響她一生的轉折點。除了可以到多個國家觀光外,也讓她結識了來自11個國家的年輕人,大家互相分享人生觀,豐富了她的見聞。
雖已事隔多年,但周虹伶至今仍和部份團員保持聯繫。
姓名:周虹伶
年齡:29歲
故事:她雖然是一個平凡的女子,可是卻有無私的大愛精神,願意無條件捐助器官給陌生人,也希望自己的經驗可以鼓勵他人填寫捐贈器官卡,協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。
周虹伶從小就膽量驚人,就算不會游泳,也敢在救生圈上隨水漂流。(圖:星洲日報)
星洲日報/大都會‧2009.07.12